新闻正文
怎样学练尚派形意拳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4-02-24 08:39:36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(一)   
    怎样认识与练好尚派形意拳,尚老先生说:练形意拳不能傻练,不能练一辈子还不知形意拳的味道,要有悟性、灵性、真性;不会打,不能放(把人打离地并摔出老远);不会养,不能滋养身体,就不是形意拳。许先生将其概括为:抻筋拔骨贯气神,拳泄一体法自身。脚蹬踝趟通体力,技法千万在窍真,形意拳的拳经与歌诀,是形意拳理论和练习方法、动作要领、技法、窍要、体用兼备之要旨。在原始理论拳谱之基础,勇于付诸实践,探索精微,练中有得,悟中有化;自成体系。对形意拳的认识于学练“要有”莫道和者寡,确有独到之处。
(二)
    鹰捉四平,足下存身
    什么是“鹰捉”,它是尚氏形意拳独练的一趟拳路,是得到特殊劲力、功用的方法。这里指在站三体桩和练鹰捉时,要做到四平,即上身正直,像一个牌位一样,不歪不斜,不偏不倚;头顶要平,知向上顶竖项;两肩要平,不可一高一低;前后小臂要平臂,两脚抓地要平。足下存身是三体桩与形意拳动作姿势大多是单重,前三后七,但要求身体的重心要放在脚后跟的里边,使前脚变化灵活,后脚支撑和代发及蹬力大。这一动作,贯穿了整个形意拳,应高度重视和练好。
(三)
    手不离心,肘不离肋
    “出洞人洞紧随身,手脚齐到方为真”。尚派形意拳在站桩、五行拳及多数套路的起势中,首先要出的券拳就是钻拳中的一个动作。要求肘不准离开肋;手与小臂要摩擦“期门”和“辛门”两穴,当手“膻中穴”时,从嘴(古人称洞)前钻出。在出手时身体要按要领,将手射发而出,而且整个动作必须做到手到脚也到,。这样才能体现形意拳的特点;“如若手到脚不到,打人不得妙”。
(四)
    做到六合,内外合一
    “浑然一体得之难,只因外不周全。悟练六合是真谛,形意之道法无边。”形意讲求内外合一,全身要顺,浑然一体。通过锻炼全身的“六合”(外三合、内三合),以达到要求。外三合是指;手与足合、肘与膝合、肩与胯合。在细论,上肢与下肢要合,上下一个力,不仅仅上下相对。人体四肢中包含“三节”:上节不明,无依无宗,中节不明,浑身是空,下节不明,动辄跌倾。手与足为梢节,肘与膝为中节,肩与胯为根节;手指为梢节,小臂是中节,肩是根节,脚趾是梢节,脚心是中节,脚跟是根节,手与胳膊是梢节,腰与胯是中节,足与腿是根节。节节分明,节与节之间顺达和也。一动皆动就促成了外三合的形成。同时,发劲时一节催一节,使内力与身体而发(除形意外,任何拳种都没有分的这样细各节的功能如此发挥)。内三合是指“心与意合”“气与意合”“气与力合”。内三合至关重要,因为内家拳是以练意、练内脏为主,这是形意拳技术与技击的精华,强身健体的核心。要认真清楚的是,心与意合,意与气和,气与力合之根本,内外之合要顺,才为六合,上下相随才能发挥作用,求得浑然一体。
(五)主要部位技法
    一身之法玄而玄,四肢百骸意在先,丹田气沛灵根固,五神四梢神彻天。形意注重练入精徽。差之牛毫,谬之千里,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具体的技法和要求,但都离不开内功及丹田真气通达到头项肩背腰胯臂肘腕手膝足,总体归一。
    一、头为六阳之首,练拳时,头要向上顶,下颌为收,颈要直(竖项)。百会穴与膻中穴、下丹田成一条垂直线。尤其要注意上丹田(泥丸宫)的变化。站桩时,双肩之间的印堂穴要有向里吸气的意思。做动作时,也要根据动作的收放而有意识的从印堂穴向内吸气和向外呼气。当掌握了真气的运行方法,内功修为达到了一定程度,上丹田(泥丸)感很大,头清目明,气能顺畅上达泥丸以养性。发劲时双肩之间有毫光闪现之感。正是“眼观鼻对脐”。站桩时眼镜的余光向下对准鼻尖,鼻尖对准肚脐,外外行迟不可移,按照一定的路线,缓慢地坚持(不要随便改路线和三心二意),彻开二六连环锁(彻,打通之意。二、六皆命门,夹脊、玉枕、泥丸、膻中、下丹田、任督二脉各三个穴位)“一点灵光吊在眉”做动作、发劲时两眉之间有闪光之感)之意。古谱中还有性在天边走,命在海底游,之说,含义是“性”是指精神取决于泥丸(上丹田)的功能作用:“命”是真气,藏于下丹田,起着通六个大穴及静脉的动力作用。两者结合,使练习者精神抖擞,气质浩然,也谓“性命双修”。使神经发达、健康。脑部血管,特别是毛细血管畅通无阻,氧气充足,脑力充沛,统领全身。
    二、目:眼为心之苗,是“神”显露于外地突出表现。站桩时微睁微闭,目视前手食指;动作时随内动及节奏寒光毕露,目光炯炯。切不可将一直瞪着眼睛练拳视为要领。  
    三、鼻、耳:在形意拳中为呼吸省(醒)气之通道,站桩与动作时,浊气由耳通过鼻子,醒出,清气补还于脑。
    四、齿、舍:形意拳要求站桩或做动作时,必须扣齿。齿骨之梢。动作发劲时要扣齿,会使全身筋骨紧缩而力大,胆魂具生,正是有勇在骨,扣齿则发。舌为肉之梢,练形意拳需卷舌顶上颚,舌卷则气降,呼吸平稳,气沉丹田,使真气归根以养命。且津液增多,回咽意引丹田,顺气养身。
(五)肩、肘、手:不论是站桩还是练动作,必须沉肩坠肘,最大限度的发挥手作用,这是区别于外家拳的特征之一。所谓沉肩,是将两肩像熊的膀子下沉,俗称是柳肩而不是端肩,且在胳膊前伸时,两肩要显出肩窝,这样才能使肩与身体紧连在一体,碰肩身动,身肩一体;肘要下坠,是谓肘打坠意随身动。形意拳讲求“钻、翻、拧、裹、坠”劲,前四个劲是靠身体下坠而得发。,上肢体现在肘上,也就是地心引力与作用与反作用力的体现。坠肘可与肩臂成为一体,与身成为一体,从发劲角度讲;“肘过直少力,肘过屈不远”。手有拨转之能,发、拍、砸、挑、撩、扣、穿、插、抓、勾之威。0以掌为例,要求做到“三圆”“一扣”“一顶”:手心圆,掌心(劳宫穴)内吸,使掌的横撑力大,有利于控制接触的变化;手背圆,出掌时,从掌背的关节上衡虽,前指梢低不过三,高不过四指,从掌背到指梢成圆弧,使气力贯穿手指,“三节”劲整、“三催”气贯,手心(劳宫穴)与手背(外劳宫穴)虽互为里表,但作用不同,技击中单一使用时,其效自明:虎口圆,以右掌为例,大拇指稍向里合,并向外(左)撑,其余四指及掌向右撑,使掌控制的面大而力强;扣,除食指微向上挑外,其余四指均向下微扣,意使劲达于指,气贯梢节,增强落翻的发劲作用;顶,五指前顶,旨在增大起钻之劲。
   (六)胸、背、腹:胸为人身中节,中丹田(膻中穴)藏于其内。练习时应自然含胸拨背,不可哈腰弓背,做到胸宽腹实,气顺而畅,且在内力的作用下,练习胸的一含一放的发劲方法。即可起到以胸(中节)发劲技击的作用,此乃发劲一绝。腹,主要是下丹田藏于其中,具体怎样练习丹田,前文已述。但应明白肋腹打(发劲)的技艺。传统形意拳的浑身上下十四处打法,俱不脱丹田之气。惟尚氏形意拳多一种肋腹打法,即以上以下十五处打法,俱不脱丹田之气。肋腹打法是尚派形意拳的绝技之一。练时两臂由上下落里裹,紧贴双肋束成一力,前挤上撑,丹田省气发劲。这一劲力与打法,是在十二形中的“鸟台”形中得练出来的。根据师祖尚老先生所授,说明“鸟台不是骀,骀是劣马”,鸟台是鸟类中的一种小鹰,体小尾短,猎人常驯此物,磨其爪,专用以扑兔捉山鸡,平素多站在树梢或者猎人肩头,时常头朝下,尾朝上而倒立着,以便及时发现猎物,迅速捕捉。我们练此一形,是用臂束肋,以此代尾,使两臂裹收贴肋,裹成一体,如一尾之形,再发力,好似还弓一力精。(即弓满射出箭后,还原之劲),其威力惊人。
    (七)腰:练形意,腰很重要。它是折身的关键,,定向发劲的主宰。人们用腰似螺旋手似箭、齐根在于脚,经于腿,达于胯,主宰于腰,来形容他的功用。更有特殊技法的腰的S形变化。腰动及发劲时,除左右拧,前后弓挺外,还需要练出长腰、缩腰,靠内力相催的抖腰,解决于练好腰部的横3和竖3的关系。
   (八)胯:现代解剖学谓之盆骨。形意拳将其作为连通全身上下,特别是完成形意拳各种发劲的重要部位与分配劲力的关键所在。形意拳每个动作的发力与变化,都离不开胯的开合、后顶前撑、里裹外张、后推前窜。前人形容它是“胯打中节并相连,阴阳相合必自然,外胯好似鱼打挺,里胯抢步变势难”。其意是胯在全身中与中节的腰紧密相连,两胯为阴阳,不论左右胯谁在前后都必须自然相合,互相配合协调。外胯指动作方向的前胯,动作和发劲时就像鱼在水中打挺一样,用其自然协调突然发出的劲力来保障它的前进、后退、左游右摆、腾起翻浪(喻为鲤鱼跳龙门之形态,鱼是不会跳跃的,是靠打挺而腾起的)。后胯催前胯,辅助前胯的运动和发劲,逼着前胯向一个方向出尽全力,别无他求,使前胯无法分散的方向和力点,故称“变势难”。且前胯的力量和劲都是后胯催逼才能实现的,故还有拳经称:“后胯好似卷张饼,前胯犹如鱼打挺”。卷,就是蓄力待发,所以尚派形意拳在站桩与动作时,后胯都是卷而裹的,目的在于为前胯服务。形意是靠站桩与“槐虫步”(趟步)来解决开胯的问题,不必单练。但练形意而胯不开,难臻上乘。
   (九)臀尾:形意拳的臀打,是尾闾与双股的“环跳穴”相互配合与制约来发劲完成的;练习时,尾闾中正,俗道(肛门)内提,两个“环跳穴”与尾闾成等腰三角形。发劲时尾闾内翻并练左右摆动。许多特殊的发劲,“白鹤亮翅”器械中的挠动作,无臀尾的发劲是体现不出来的。同时内提肛门,括约肌收缩,闭锁谷道,利于气行周天。正是“臀尾打落不现形,猛虎里卧藏洞中,背尾全凭灵气,起落二字自分明”。
    (十)膝:膝是人体下肢的中节,全身行动的先锋。人只要行动,细心观察与感觉,除却大脑的指令为先外,不论起坐行走,前进后退,脚一动膝必先动。尤其在形意的动作、套路及打法上,至关重要。“膝打几处人不明,好似猛虎出木笼,合身辗转不停势,左右明拨任意行”。膝的功夫是在站桩、单操及趟步中练就的。站桩时前膝微向前顶,后膝向里裹扣,并向前顶;趟步时身体下蹲,双膝向前向下45°前顶,直至再不动就要下跪时逼膝催足向催足向前贴地趟出。单操时,揉膝、里扣外摆、向前点击,两腿“环跳穴”及胯带着膝向外带甩,并外摆扣脚,是形意独具的动作,不但对胯膝足及相对用的关节、经络、穴位起着良好的锻炼作用,而且实战技击效果极佳。
    (十一)足:“足如五牛耕地”,富有行呈之能,发人之威,打人之妙。趟踩踢蹬别跐扣等功能。站桩与数动作,前脚的脚尖均是直对前方的,后脚与前脚成45°横斜,五个脚趾抓扣,涌泉穴贴地、脚心空、脚跟内侧蹬地,脚腕似转向轮。前进时脚趾似犁翻地,后退时脚趾回挠,擦跐于地。拳经概括为“脚打踩意不落空,消息全凭后足蹬,与人交勇无虚备,去意好似卷地风”。
    (十二)身:立似“牌位”,正直不斜。虽要求折身,但是只是拧腰时正而似斜,斜而似正“百会穴”至下丹田是一条垂直线。躯干不得后弓前挺,综上所述,四肢百骸都有法则,但是都得需要内功的作用才能有效奏功,首要的是固灵根(丹田)。
    所谓“五行四梢”是指懂了五行内外,生克制化。需要强调的前人将武德列入了五行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其用心良苦,其德可颂也。谈及“四梢”是“明了四梢多一精”,充分发挥梢节的技击作用,锻炼末梢神经,肢体末端,培养人的气质胆魂。按《内经》中的含义,毛发为血梢,舌为肉梢,手指甲,脚指甲为筋梢,牙齿为骨梢,四梢的发动,能使人的气质生变,精神熊劲,心盛气壮,胆魄伟大,而敌人“见之生畏”“惊起四梢”就是内在意的作用,经云:“血梢”“怒气填鹰,竖发冲冠,血轮速转,敌胆自寒,毛发虽微,催敌何难”,“肉梢”:“舌卷气降,虽山易撼,肉坚似铁,精神勇敢,一舌之威,落魄丧胆”。“筋梢”:虎威鹰猛,以爪为锋,手搜足踏,气势兼雄,爪之所到,皆可奏功,“骨梢”:“有勇在骨,切齿则发,敌肉可食,呲裂目突,惟齿之功,令人恍惚”。四梢怎样去练?是在站桩中养练出来的。具体而论,是在尚派形意拳的“三体桩”中练出来的。站桩时,头要向上顶,脖子向上伸拔,浑身汗毛孔注意向体内吸气,想体外呼气,就能发动血梢之威:手顶趾扣,甲向前顶扣(虎威鹰猛,以爪为锋,生撕其肉,透骨寒丁),能发动筋梢之威:齿扣咬紧,用以发动骨梢之威。这样练既克服枯燥感,又能排除杂念,避免气浮,久练之能“惊起四梢”,能与四肢的动作、姿势、劲力相结合,使人感到有一种特殊的气势和惊人的神采。